“科技红包”送到竹林深处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2-11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■新春走基层·记者返乡调查

    春节期间,在浙江省龙游县的溪口镇、庙下乡、沐尘乡,浙江农林大学竹木加工、竹文化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们放弃了休息,深入竹林为竹产业转型升级把脉,给当地农民送去了“科技红包”。

    “近年来竹材价格下降,而人工成本又在上升,竹产业只有实行供给侧改革,通过创新开发出新的主产品,不断提升竹加工产品的附加值,竹产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浙江农林大学名誉校长张齐生说。

    专家们来到欣远竹木制品公司、创伟竹业公司等企业的车间,悉心查看了新型产品开发、生产过程中的污水处理、竹材剩余物处理等工序流程,为竹产业如何更好地转型升级出谋划策。“利用竹材加工剩余物进行发电”“探索开发以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”……企业负责人边听边记,听到有启发的地方,情不自禁地拍手称好。

    高培军教授带着他的团队走进了竹林的农户家中,指导农民经营管理竹林,帮助竹农选育优良的竹子品种,并积极引导竹农种植黄精、白芨等林下作物,进一步提升竹林经营效益。

    桂仁意教授带领学生在竹林下进行了土壤检测、现场调研,为竹农讲解肥料中各种元素对竹子生长的影响。他还结合高云村历年施肥量的调查资料,总结出竹林退化的原因是施肥量偏高,并建议竹农要个体化定量施肥,积极选择控释配方袋装肥作为竹子的营养套餐。

    据介绍,利用寒假期间开展科技服务,已成为浙江农林大学专家教授们的“寒假作业”。

    “专家教授既是老师也是科技人员,寒假期间老师学生放假,但是科技服务却不能放假。利用科研成果积极服务社会,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,这也是社会赋予高校科研人员的职责。”浙江农林大学社会合作处处长戴文圣说。(本报记者 蒋亦丰 通讯员 陈胜伟)